English

齐文化研究的硕果

2000-06-2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赵吉惠 我有话说

八十年代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,在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研究地方文化的热点。

笔者在近二十年间也参与过某些地方文化的研究,曾经做过创意性思考。认为地方文化研究至少要以下列五项工作为自己的研究范围与任务:

1、整理与研究有关地方文化文献资料;

2、认识地方文化的特征与个性(包括价值观、道德观、生活方式、生产方式、习俗、礼仪等多种地方文化的特征与个性),研究本地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关系;

3、研究与揭示地方文化发生、发展、演变的过程与规律,建构地方文化的表述逻辑与理论体系;

4、研究与揭示地方文化与全国主流文化的联系与关系,认识地方文化在全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;

5、研究与认识地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,积极推动地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,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服务。

从上列五项研究任务与范围来审视全国的地方文化研究,我以为山东淄博地区对于齐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早,运作有序,成果显著。八十年代末、九十年代初出版了《齐文化大观》、《齐文化概论》、《齐国智谋精典》、《齐国史话》、《稷下学史》等。一九九七年出版了集齐文化研究大成的《齐文化丛书》,洋洋一千万言,二十二卷册,这标志齐文化研究中心的形成,使齐文化研究进入系统化、规模化阶段。2000年相继又出版了《齐文化通论》,界定了“齐文化”的概念、确认了齐文化的研究对象和内容、概括了齐文化的模式和特点、探讨了齐文化的渊源、形成与发展历程、建构了齐文化的宏观框架与理论体系,使齐文化升华为理论形态,把齐文化研究推进到理论化阶段。

本书对齐文化的形成、变迁与整合论述得最富于创见、最富理论特色。齐文化既是地方文化,又是全国性文化,其形成和发展都是复杂的。作者睿智地看到了这一点,所以在论述“齐文化渊源”时,提出并论证了“东部文化圈”与“西部文化圈”两个历史概念。所谓东部文化圈包括东部地区史前考古文化、东夷文化、裂变的殷商文化。所谓西部文化圈即处于黄河中游的姜炎文化系统和姬黄文化系统。东部文化圈主要是东夷文化圈,西部文化圈主要是华夏文化圈。作者确认:齐文化的形成,以姜太公封齐为标志,前一阶段表现为东西部两大文化圈局部融合的渐进过程,后一阶段表现为东西部两大文化圈整合为齐文化的质变过程,发生质变的契机则是“周武革命,天下更始”。本书第二章第四节指出:姜太公封齐后,在“因其俗,简其礼”思想的指导下,制订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,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,创造性地把西方新兴的姬周政治集团的各种制度及风尚,与东夷人的礼俗、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从而“奠定了独具特色的齐文化基础”。在姜太公的思想和实践活动中,“几乎包含了齐文化的全部基因”。这既是动态地历史地分析,又是多元的立体的视角。这种独具慧眼的探讨,既把齐文化形成放进全国性大文化的演变背景下进行分析,又视齐文化为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。这就既能揭示出齐文化的本质和特色,又能表现出齐文化在全国重要文化体系中的地位。

本书第三章在论述齐文化变迁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三次高潮,是作者把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,体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比较成功的探索,既有明晰的历史性,又有鲜明的理论性。齐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是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和桓公称霸;第二次高潮是战国时期的田氏代齐,使姜齐政权更替为田齐政权;第三次高潮是西汉初期的黄老勃兴。对于齐文化发展过程中三次高潮的历史定位与历史分析,既表现了齐文化与其他重要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,又使齐文化本身的内涵不断得以丰富而走向成熟,在历史上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总之,本书的价值不仅仅是编写了一部有史有论、内容丰富的《齐文化通论》,把齐文化研究推上了系统化、理论化发展阶段,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本书研究和回答了若干一般地方文化史、区域文化史普遍关注和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问题,提供了研究地方文化史的思想模型和理论框架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